淡水漁業捕撈是湖泊、水庫和河流等水生態系統面臨的一個主要人類活動壓力,過度捕撈通常導致魚類等水生生物的自然種群結構發生變化,有時可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從全球范圍來看,內陸水域主要存在兩種漁業捕撈方式:一種是針對目標魚類的選擇性捕撈,另一種是針對整個魚類群聚的非選擇性捕撈。針對整個魚類群聚的非選擇性漁業捕撈方式在我國內陸水體十分普遍并已持續了幾十年,但其對生態系統的具體影響仍不清楚。
為此,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態系統健康組及其合作者以中國東部平原的淡水湖泊為例,研究和比較了捕撈湖泊和非捕撈湖泊(即對照湖泊)在不同時期(捕撈前和捕撈后)的魚類群聚結構特征。該研究具體評估了兩個方面:(1)魚類數量、生物量、多樣性和基于生活史策略者的特征組成,以及(2)魚類群聚結構的相似性。結果顯示,在經歷捕撈后,捕撈湖泊中魚類的物種豐富度、豐度、生物量以及三種生活史策略者(機會、均衡和周期)均顯著下降,而對照湖泊中的趨勢相反(圖1、2)。此外,在3年監測期間,各捕撈湖泊魚類群聚的相似性增加(圖3)。
研究表明,非選擇性捕撈降低了湖泊魚類的多樣性,使魚類群聚結構趨于同質化。該研究可為我國內陸水域的漁業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科學指導,并對全球其它區域面臨非選擇性漁業捕撈壓力的淡水水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重要借鑒意義。
長江流域重點水域自2021年1月1日起啟動了“十年禁捕”。相比禁捕之前,長江流域已經開展禁捕的水體由于消除了非選擇性捕撈的壓力而成為了研究中的“對照湖泊”。隨著禁捕工作的推進,禁捕水體中的魚類物種豐富度、豐度、生物量等指標預期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和改善。
相關研究成果以Fish diversity reduction and assemblage structure homogenization in lakes: a case study on unselective fishing in China為題,在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上在線發表。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項目、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以及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等的資助。
論文鏈接
圖1.捕撈前后捕撈湖泊和對照湖泊中魚類的(a)以每單位努力的個體為單位的豐度,(b)以每單位努力的克重量為單位的生物量,(c)物種豐富度,和(d)Pielou均勻度指數
圖2.三元圖和箱形圖顯示了(a)魚類機會、周期和均衡生活史策略者的相對比例,以及捕撈前后三種魚類生活史策略者在(b)捕撈湖泊和(c)對照湖泊的豐度變化
圖3.非度量多維尺度分析揭示(a)2017年捕撈前、(b)2017年捕撈后、(c)2018年捕撈后和(d)2019年捕撈后研究湖泊采樣點物種組成的變化格局